山东省邹城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,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转发的全国“八五”普法规划,大力实施普法“四大工程”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。
一、实施“规划引领”工程。一是健全统领机制。邹城市委、市政府始终把普法依法治理作为维护社会稳定、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,制定了本地“八五”普法规划,一张蓝图干到底。每年定期召开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常务会议,专题研究部署普法依法治理工作,保证普法各项任务有效落实。二是健全保障机制。及时调整普法领导小组成员,以上率下,形成全市一盘棋;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;加大对市级普法宣传教育阵地的资金投入,近三年对市法治文化主题公园、市法治宣传教育中心等阵地的市级财政资金投入均在400万元以上。三是健全责任机制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机关“谁执法谁普法”普法责任制,出台具体工作方案,明确了共性普法责任清单和57个部门的具体普法责任清单。指导各部门单位落实“四个一”(即一张年度普法责任清单、一支普法宣传队伍、一本“以案释法”案例、一个普法创新项目)工作法,将普法责任制“化虚为实”。四是健全督导机制。将普法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,通过日常调度、不定期抽查、专项调研、监督检查、综合赋分等形式,推动、督导普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。对重视不够、措施不力、落实普法责任制不到位的,及时发出普法提示函或建议书。
二、实施“三重普法”工程。一是突出重点普法内容。及时成立宪法、民法典宣讲团,出台相关学习宣传通知,组织动员各级各部门开展大规模、常态化的集中宣传活动,不断掀起学法用法热潮。先后购置宪法、民法典书籍1万余册,印制宣传彩页10余万份,宣传海报2万余张,以送法进基层、法治讲座等形式开展“宪法、民法典十进”活动,真正使宪法、民法典知识走到群众身边,走进群众心里。二是突出重点普法对象。建立领导干部学法清单制度,编印《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知识读本》,细化学习内容,增加学习实效。把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列入领导班子成员年度学习计划,做到每月一次集体学法、每季度一次法治讲座、每半年一次学法心得、每年一次学法考试,实现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化、常态化。16个镇街全部成立法律服务团,深入到609个村(社区)、4.8万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,面对面、点对点地向基层干部群众宣传适用实用的法律知识,被称作“群众的贴心小棉袄”。三是突出重点普法活动。深入开展“服务大局普法行”,紧抓主题普法和节点普法,组建1.3万余人的“安润邹鲁”普法志愿服务队,逢重要时间节点就深入村(社区)、厂矿、企业,开展扫黑除恶、国家安全、防范非法集资、环境保护、禁毒等主题普法活动,年受益群众50余万人。
三、实施“智能普法”工程。一方面,巩固传统普法宣传形式。创新“菜单式”普法教育,确定了5类普法对象、36名专业讲师、45篇法治课题,群众根据自身需要“点单”普法,变被动的灌输式普法为主动的干部群众要求学法;实施普法“1234”工程,村村响起“普法大喇叭”,每周三、周五,每月5号、15号、25号定期播放法律知识、典型案例,让广大村民听得懂、听得进、听得好;联合市融媒体中心制作《电视说法》等专题栏目,以法律解读、以案说法、解答咨询的形式进行电视、电台普法;在《今日邹城》报开设“八五”普法专版,集中展示法治资讯、各部门单位普法动态;联合市电影公司、济宁市普法文艺宣传团,开展“万场普法微电影下基层”“千场法治文艺演出惠民生”活动,受到群众普遍好评。另一方面,发挥新媒体普法优势。市司法局微信公众号推出“邹城普法天天见”专栏,年均发布法治资讯300余期、500余条,成为基层群众每天不可或缺的“法治快餐”;在邹城政务网开设“普法与依法治理”专版、在邹城手机台APP增设“邹城普法”专栏,利用市级媒体平台优势,扩大了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;为进一步提升普法宣传智能化水平,2022年5月,投资10余万元,在市民法典主题公园配置了智慧普法与公共法律服务亭,为群众提供7×24小时全业务、全时段公共法律服务,真正实现了普法宣传“在身边,零距离”。
四、实施“儒韵普法”工程。一是做好“挖掘”文章。深挖邹城作为孟子故里的文化精髓,积极实施“儒韵法治”工程,增添普法宣传教育的“书香味”。全市建成孟子学堂170余处,常态化开展孟子公开课、国学讲座、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;连年组织“孟子乡音”文化惠民演出,年均演出千余场次;举办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,引导全社会形成“明礼知耻,崇德向善”的浓厚氛围;在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,注入法治文化元素,为基层社会治理创造浓郁的人文环境。二是做好“嫁接”文章。将“枫桥经验”与儒家思想有机融合,市、镇(街)、村(社区)三级建立“和为贵”品牌调解室,文化墙设计中运用“天时地利人和”等劝和箴言,增强文化氛围,让纠纷双方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受到感化,达到定纷止争的效果。三是做好“载体”文章。兼顾法治内涵和道德精神,提档升级各类法治文化建设阵地。2017年以来,先后投资800余万元,依托穿城而过的唐王河,重点打造了法治文化、法治政府建设、民法典三大主题公园,形成了“唐王河法治文化景观带”。四是做好“示范”文章。扩大先进村(社区)的示范、带动作用,深化村规民约、村民代表会、村务监督委员会、村民议事会、红白理事会“一约四会”村级自治组织建设,大力推广村级民情恳谈会、村民议事会、民情沟通日、村民说事等民主自治形式,培育出一批村居治理品牌。结合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创建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村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,让基层群众随时随地感受法治与德治的熏陶。目前,全市已建成法德文化广场(公园、长廊、一条街)362处,法德讲堂、法治书屋609个;命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4个,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1个,省级“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”和“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”4个。